文/法意盟友佛洛阿水
前鎮子幫券商做了一場內部講座,講題主要是如何用簡單的交易技術投資。
講座中場休息的時候,有位大哥拿著一本投資技術的講義來問我。他說,是不是同時用KD、均線、RSI整合出來的系統,勝率會最高?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僅回答他,勝率應該會高,但成交的機會應該很少,但是賺得錢未必比較多。
這位大哥的疑問,讓我想起自己剛學投資的時候,也是有什麼技術就吸收什麼,當時還有個幻覺:一個技術能賺錢,如果再多學另一個技術,就能賺得更多,比如會了K線,然後再把KD、型態、均線加進來,應該就可以提高勝算。
但是在實務操作上,卻常常會變成,如果我想買進,我就會很自然地看見型態的突破,也會看見KD的超買(賣出訊號)。
接著,我就讓我的貪婪跟恐懼彼此妥協,不是不進場,就是買的比預期少;
同樣地,當我想出場的時候,我也會很容易看到重要K線的跌破,但同時我也會看見RSI的牛背離(有機會反彈的訊號),當然,我會交給我的直覺處理,看當下是想繼續持有還是想出場的慾望比較強烈。
這樣玩了幾次之後,雖然沒有讓我在交易上虧到錢,但也並沒有讓我賺到更多。
當時比對我的交易紀錄後,我突然意識到「各種技術都學的結果,不是勝率提高,而是最終我都用我的直覺還有情緒來選擇進場與出場的方式」。
後來我先暫停了我的交易,詢問幾個認識的前輩,慢慢地我發現,這些在股市裡賺大錢的前輩們,不管是基本分析、籌碼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重點是「專精」,而不是每樣都沾一下醬油。
有獨無偶,在我們受心理治療訓練的過程,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門派,比如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現實治療、完形治療、個人中心,每個學派都有其對於人性的特殊看法,並且對於問題的形成以及解決的方法有孓然不同的方式。
比如行為學派認為,困擾來自於學習到了錯誤的方式,比如小時候學習用哭來掌控大人,長大了就用情緒來影響他人,卻造成人際上的困擾,因此治療的方式是教導案主學習有效的行為模式。
至於現實治療,則是認為人有五種主要的需求,困擾來自於沒有辦法用有效的方式滿足需求,因此,治療的焦點放在如何找到有效的行為或思考計畫滿足需求。完形治療則認為,困擾來自於我們無法走過痛苦的情緒,而卡住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治療的方法就是讓案主充分地體驗那份卡住的情緒。
在心理治療的學習過程中,通常同一個時期學校只會讓我們學習一種學派。原本我以為,這是因為擔心我們的課業負擔太大。後來我試圖在上現實治療的時候,自修完形治療,並同時用這兩套模式在實習的時候接案。
沒多久我就發現,我會很自然地去看案主缺乏的需求是什麼,也會很想找出案主有什麼卡住的經驗還沒有完全體驗的,當然,這樣下來我很累,晤談的效果也很差。
同時間我也發現其他的同學或是新進的心理師,常見的問題不是案主給的資訊不足,而是在與案主的對談中有太多的素材不知道該如何取捨,最後很容易各個學派的看法、技術都沾一點,但晤談的深度與進度都不太好。
後來在學校老師的提醒下,我簡化成用現實治療來接案,接案的效率就大大的提升。
在我進行數年的投資人接案後發現,很多投資人,特別是用功的那種,都在走以前我學技術分析還有學心理治療的冤枉路:各種技術都使用來提升自己的績效,但通常績效都上不去,而他們常常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我接案的時候,很幸運地都遇到很好的督導,他們幫我看見了每個學派的背後都有他們的相信,而在某次接案時,我很自然地去聽懂案主的心情,後來案主的憂鬱症就有明顯的改善,那次的諮商是我心理師專業的轉折點,當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所有的學派都是在閱讀、靠近、接納眼前的人內心裡所發生的事,技術或學派只是協助我們去傾聽的管道,在那次諮商帶來的體悟之後,我的諮商效能便有了明顯的進步。
而我投資的轉折點,是在一位投資的前輩跟我說,試圖去解釋每個技術分析背後的感情,這點醒了我,所有的分析方式,包括基本分析、籌碼分析、技術分析,都在解釋這個市場發生了什麼事,背離了這個方向,投資人很容易困惑,當拿捏不定時,能憑藉的只有自己的直覺,或是其他人的意見,最後反應在績效上就是停滯不前。
也因此,我在做投資晤談的時候,會建議案主先精再廣,等到能在一個分析模式上解釋市場,再來尋求整合。
指數不知不覺來到9500點,此刻有人正坐在轎上享受被抬的快感,也有人為錯失行情而懊惱卻不願進場,更有人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氣才進場目前正對著帳面上的損益提心吊膽。但不論如何,若這次的多頭沒有賺到,可以回頭看看自己,是否在操作上沒有一套足以獲利的工具。只要好好的學一套操作的模式,相信在下波多頭來臨之時,你也會是大豐收的一位!